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巨擘(bò) 聒(guā)噪 模(mú)样 空穴(xué)来风
B.弱冠(guàn) 泥淖(nào) 徇(xùn)私 踽踽(yǔ)独行
C.戏谑(xuè) 氛(fēn)围 摈(bìn)弃 半身不遂(suí)
D.纤(xiān)尘 复辟(bì) 绯(fěi)闻 一语成谶(chè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辗成粉末,过“罗”(即筛子)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往里加盐、葱、姜等各种调料,茶汤类似于一种可怕的“糊辣汤”。
B. 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要继续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针对性、系统性和谐调性,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
C.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工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
D. 十八岁的萧红因逃婚永远离开了呼兰河畔的家园,从此开始飘零江湖的日子。饱尝人生苦难之际,她遇到了因热衷抗日活动而被南开中学开除的端木蕻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孩子大多有这样的幻想:在圣诞节的早晨醒来,枕边有一堆自己心仪已久的圣诞礼物。这是由那个颊似玫瑰、鼻如樱桃、长白胡子拖地的圣诞老人呈上的。
B. 虽然面临诸如“占领华尔街”这样的国内问题的困扰,美国的参议员们还是又一次从自己本该十分繁重的国内议程中抽出空来,通过了又一个向人民币施压的议案。可以看出,某些人一贯以来见好处就抢、碰到问题就躲、躲不了就以邻为壑的极端自私自利的思维模式迄今仍未有稍许改变。
C. 昨日,一山东网友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给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留言,反映千万存款存银行后不胫而走,并诉说自己5年的维权经历。
D. 《阿凡达》的主角站在一个我们况且站不到的高度,是一个残障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军人,没有双腿,却纵横驰骋,掌握制空权,成为幻影骑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地区发展,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建设性力量。
B.唐代诗人魏万为了一睹诗仙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出发,一路追赶偶像的足迹,历经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广陵遇上大诗人。
C. 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其思维将是混乱的、错误的、荒谬的,乃至漏洞百出的、彼此矛盾的。
D.神话和童话向来是儿童百看不厌的,而“魔幻化”是神话与童话的完美结全,自然对儿童更具吸引力。这是由于儿童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灵注满神奇幻想所决定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6.苏轼《赤壁赋》中有一段对箫声的精彩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
??? 请你另选一乐器对其演奏效果进行描写。(4分)
??? 注意:①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②可以不用文言形式;③50字左右。
▲
7.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要求简明、准确。(5分)
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项目 A就业 B教学质量 C社会声誉 D高校所在地 E往年分数 F其他
人数 1621 1652 532 286 1372 213
比例 35.24% 35.91% 11.57% 6.225 29.83% 4.63%
表二:在高考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
项目 A自己独立确定 B家长 C中学老师 D亲朋好友 E其他
人数 2901 1070 434 338 80
比例 63.07% 23.26% 9.43% 7.35% 1.74%
(1)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分)
① ▲
② ▲
(2)要招收到优秀学子,你对该高校的建议是:(3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约瑟夫·艾本斯坦,美国西北大学的文学教授,算得上是个货真价实的精英。然而终其一生,他却一直为无法进入美国顶级阶层而耿耿于怀。所以,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势利》。在书中他恶狠狠地说:“那些对自身现状不满又不肯和自己和解的人,最容易变成势利眼。”这话让人不禁莞尔。因为,被势利眼伤害,实在是很像经历一场风流韵事:如果甲乙两造有一方不解风情,事件也就无从谈起了。
虽然作者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试图给“势利”这个词下个定义,但任何一个表达个体主观感受的字眼儿,解释得越吃力,结论就越模糊。正如冈奎莱姆所说的:“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是此概念不断抽象、不断增加其合理性的过程,而是对其构成和有效范围的阐释多元化的过程。”所以关于snobbery这个词的定义,我化繁就简,翻了一下现代英汉大辞典。解释有如下三条:摆绅士架子;谄上傲下;假充内行。
“谄上傲下”无需多言。“摆绅士架子”这一条,艾本斯坦从词源学方面给出了解释:snobbery出自拉丁文的sine-nobilate,古时候牛津大学录取学生的时候,习惯在非贵族学生的名字前标上这个拉丁文的缩写,即sonob,以与贵族学生相区别。当下通行的汉语,似乎并不把“普通人摆绅士架子”归入势利眼儿的范畴。用“虚伪”或“姿态感”来描述这种行为,都不如一个粗俗的词来得准确,那就是“装×”。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假充内行”这一条。但是细品一下,却深得其味。事实上,高级的势利,都是通过一种巧妙的否定式来完成的。它既含蓄又真诚,完全不需要虚构事实。比如,我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人士,可以对你说我欣赏不了巴赫,然而我要是说欣赏不了勋伯格,就过分了。前者,是平实之论;而后者,虽然也是大实话,却是不折不扣的“假充内行”式的势利眼行为。其效果,类似于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感慨说:“三角函数真难呀!”言外之意,他的数学水平已经到初二水平,只是还没达到初三罢了。
与这种“假充内行”异曲同工的,是一种更加高级的“不势利的势利”。比如,英国女王出于感激,欲册封麦克米伦为爵士,并授予他嘉德勋章,不料却遭到拒绝。这位前首相说:“这些称号不适合于一个苏格兰高地小农庄佃户的曾孙。”“反势利”,艾本斯坦说,“可能比势利本身更难剥皮现身,因为它源于对势利的厌恶,同时也将自己的优越感强加在势利之上,所以它本身也有势利的嫌疑”。照他的这个说法。如果你在别人面前大声宣称“我可不是个势利眼儿”,这恰恰就是一种势利行为。
虽然艾本斯坦也注意到,贵族阶层垮掉之后,阶级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可辨,然而势利,却在这些暧昧潮湿的地带茁壮成长,变得比以前更多而不是更少。但是他并没有对此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在书中,他面面俱到地罗列细节,而那根串起细节的红线,却付诸阙如。这仍然要归因于定义上的含混不清。
在我看来,越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势利眼儿的行为就越是普遍。其原因,如阿兰·德波顿所说,乃是源于一种“身份的焦虑”——价值观越是多元含混,标注自我身份的焦虑也就越严重。这种焦虑所引发的症状,即是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冲动。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却是因对身份丧失的恐惧,所产生的自我标注的强迫。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势利的重点就在于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她的这个定义,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肯花大钱买名牌内裤。或者有的人,在单位的时候,并不拒斥与同事一起喝一杯速溶咖啡,独自在家的时候,却坚持从研磨咖啡豆开始,花四十分钟为自己煮一杯“能喝的咖啡”?这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当然是不折不扣的势利。其重点,却是“在于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8.下列对对势力眼产生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对自身现状不满又不肯和自己和解。
B. 价值多元化的社会, 价值观多元含混,导致标注自我身份的焦虑,引发不断与人比较的冲动。
C. 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可辨。
D.自我身份的焦虑导致对身份丧失的恐惧,于是产生自我标注的强迫。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作者看来,约瑟夫·艾本斯坦写作《势力》一书的动机也是势力眼的一种体现。
B. 尽管多数势利眼儿的兴味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不排除有些势利的行为有时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C. 艾本斯坦认为“反势利”有“势利的嫌疑”,是因为这种行为源于对势利的厌恶,同时也将自己的优越感强加在势利之上。
D. 在作者看来,“装ⅹ”只能算是种虚伪,但并不属于势利眼儿。
10.结合全文,概括势利眼儿主要有哪几种表现:(3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回想春天的气味
唐 敏
(1)我常常喜欢看童话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们的故事,依然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也许是没有孩子的缘故吧,我的生命中的那个孩子就一直留在我灵魂里没有出去,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
(2)春节期间,我在家里休息,拿出《小飞人卡尔松》来看。我很喜欢背上有螺旋桨、会飞的小胖子卡尔松,还有那些描写屋顶上夜景的文字。
(3)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冬天北京的黄昏——覆盖着白雪的城市,显得很灰色,从地面、屋顶到天空。在一片无法让人愉快的灰色里,一轮太阳黄澄澄地 ▲ 在西边的天上,很稀薄的感觉。尽管下了雪,空气还是那么干燥,这与我从小生活的潮湿的南方真是不同啊。到了深夜,再去遥望夜空,在彻骨的寒冷中,月亮光虽明亮,却毫无灵动的水气,三两孤星也呆滞不动地 ▲ 在空中。没有足够的水分,月光不会流淌,星星不会闪烁,美丽也就不会诞生了。
(4)我想,北京这个地方,春天即使回来,也是干巴巴的,树叶也会生长,绿色也会满目,但是不会有水灵灵的活力。北京城里的杨柳树,那些绿色的枝条和细长的叶子,很像是用纸剪出来,很干很脆,不带水分。
(5)回到屋子里读卡尔松,书中的小男主角小弟,在夜晚时分凭窗眺望——
(6)“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好像在向春季空中闪亮的小星星挥手致意。”
(7) 读到这儿,好像春风已经拂面吹过了。
(8)“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明亮的原因是月光融融,气温也暖融融的,因为“窗子敞开着”,说明气温宜人。至于“美丽”么,那是小弟的感觉。
(9)“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那是春风在吹拂。
(10)“空中闪亮的小星星”,说明了空气是多么湿润,星星才有可能闪烁起来。
(11)这是春季多么好的画面,藏在一本给孩子看的书里。很多人使劲地赞美春天,用尽华丽的辞藻,却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春天的美感。
(12)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忽然回想起了小时候记住的春天的气味。那是童年时代,每到春天来了,寒冷消除,夏季还未到来时,在暖融融、湿漉漉的空气里,那种浓烈的春天的气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南方的城市多雨,春季里总在下雨,过分的潮湿让小孩子们经常长疮,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脚泡在淤积着雨水的坑里。还有很多很多成长的烦恼,让孩子们忽略了春天。但是春天的气味真是太浓烈了,到黄昏与夜晚交接的时刻,那气味就灌满了大地和我们居住的房子的每个角落。
(13)在温水般的气温中,那气味是潮湿的,带着野蛮的青草的生涩气息,带着各种树木散发的汁液的气味,带着阴暗水沟里闷闷的臭味,池塘里发出腐烂的腥味,这腥味保留在池塘的鱼虾身上,使我很不爱吃它们。还有一种咸咸的气味是从高空中往下倾倒的,当时不明白那是什么味道,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大海的气息。
(14)当我闻到春天这种混合的气息时,觉得自己像糖块一样在溶化。厨房里传来做饭的气味,食物正在散发香气,使得空气更加混乱。天色昏暗,看不见纸上写的字了。于是就坐在那里闻春天的气味,晕乎乎地停止了大脑的活动。
(15)接着,感觉到心在动了。那是一阵子被彻底消融的感觉,要过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
(16)于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春夜又回到脑海里——
依稀可辨的是树冠的弧线,分出了天空和大地,带着红晕的黑暗里,穿过门前树木的枝叶,看到不远处亮起了一些昏黄的灯光,这些不够明亮的灯光在池塘里扭动,拉出长长的线条,微风带来炒菜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叫喊,他们在为吃饭高兴呢。
(17)回忆在慢慢变形,模糊,那混合的气味也变得不太确定。恰好因为记忆的模糊,使得春天更加美丽,不可形容。
11.请理解第1节中“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这句话的含义。(2分)
▲
12.请在第3节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字(动词性),并说说你选用这个字的理由。(4分)
▲
13. 作者在5-11节中写了自己读卡尔松的感受,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
14. 作者“回想的”的“春天的气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5分)
▲
15.作者通过“回想”,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及生活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5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周炅传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城人也。祖强,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灵起,梁通直散骑常侍,庐、桂二州刺史,保城县侯。炅少豪侠任气,有将帅之才。梁大同中为通直散骑侍郎、朱衣直阁。太清元年,出为弋阳太守。侯景之乱,元帝承制改授西阳太守,封西陵县伯。景遣兄子思穆据守齐安,炅率骁勇袭破思穆,擒斩之。以功授持节、高州刺史。是时炅据武昌、西阳二郡,招聚卒徒,甲兵甚盛。景将任约来据樊山,炅与宁州长史徐文盛击约,斩其部将叱罗子通、赵迦娄等。因乘胜追之,频克,约众殆尽。承圣元年,迁使持节、都督江、定二州诸军事、戎昭将军、江州刺史,进爵为侯,邑五百户。
高祖践祚,王琳拥据上流,炅以州从之。及王琳遣其将曹庆等攻周迪,仍使炅将兵掎角而进,为侯安都所败,擒炅送都。世祖释炅,授戎威将军、定州刺史,带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嘉二年,留异据东阳反,世祖召炅还都,欲令讨异。未至而异平,炅还本镇。天康元年,预平华皎之功,授员外散骑常侍。太建元年,迁持节、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五年,进授使持节、西道都督安、蕲、江、衡、司、定六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改封龙源县侯,增邑并前一千户。其年随都督吴明彻北讨,所向克捷,一月之中,获十二城。齐遣尚书左丞陆骞以众二万出自巴、蕲,与炅相遇。炅留羸弱辎重,设疑兵以当之,身率精锐,由间道邀其后,大败骞军,虏获器械马驴,不可胜数。进攻巴州,克之。于是江北诸城及谷阳士民,并诛渠帅以城降。进号和戎将军、散骑常侍,增邑并前一千五百户。仍敕追炅入朝。
初,萧詧(chá)定州刺史田龙升以城降,诏以为振远将军、定州刺史,封赤亭王。及炅入朝,龙升以江北六州七镇叛入于齐,齐遣历阳王高景安帅师应之。于是令炅为江北道大都督,总统众军,以讨龙升。龙升使弋阳太守田龙琰率众二万阵于亭川,高景安于水陵、阴山为其声援,龙升引军别营山谷。炅乃分兵各当其军身率骁勇先击龙升龙升大败龙琰望尘而奔并追斩之高景安遁走尽复江北之地。以功增邑并前二千户,进号平北将军,定州刺史,持节、都督如故,仍赐女妓一部。太建八年卒官,时年六十四。赠司州刺史,封武昌郡公,谥曰壮。
(节选自《陈书·周炅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预平华皎之功 预:参与
B. 带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带:带领
C.并诛渠帅以城降 渠:他们的
D.率众二万阵于亭川 阵:置阵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乘胜追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B. 以功授持节、高州刺史 敛赀财以送其行
C.与炅相遇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高景安于水陵、阴山为其声援 草木为之含悲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炅出身名门望族,年少时就名气很大,具有英雄豪杰的气概,担当将帅的才华。在平定侯景作乱时,屡立战功,被加官封爵。
B.周炅作战智勇双全,灵活多变,在讨伐叛将田龙升时,采取了与之前击败陆骞时不同的战术,同样取得了胜利。
C.周炅战功卓著,屡获封赏,从平定侯景之乱获邑五百户开始,到击败田龙升增邑二千户,前后累计共获封邑五千户。
D.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选材精当,层次清晰;主要叙述了周炅戎马倥偬的一生,刻画了一个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将军形象。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炅 乃 分 兵 各 当 其 军 身 率 骁 勇 先 击 龙 升 龙 升 大 败 龙 琰 望 尘 而 奔 并 追斩 之 高 景 安 遁 走 尽 复 江 北 之 地。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仍使炅将兵掎角而进,为侯安都所败,擒炅送都。(3分)
▲